養牛場內建有生物凈化池、牛糞處理機、牛糞固液分離機、有機肥生產車間、黑膜沼氣池等。站在養牛場附近的山頭上,已聞不到異味。
端上餐桌的牛肉香噴噴的,令人垂涎三尺,可是如果讓你置身養牛場附近,那滋味可就不是那么好受了。豐都作為重慶的養牛大縣,在建設“中國肉牛之鄉”過程中,產生的牛糞等污染問題也困擾著周邊的住戶。該縣糞污減排工程進展良好,肉牛養殖污染問題正得到有效解決。
據豐都縣相關負責人介紹,2008年,豐都縣立足本縣資源秉賦,選定了肉牛產業,并舉全縣之力全力推進。但是,隨著肉牛產業的快速發展,特別是全縣規模養殖的逐年增加,糞污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逐漸顯現,尤其是恒都5個規模肉牛養殖場和屠宰加工廠由于單體養殖規模較大、糞污治理設施處理能力不足,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,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,群眾對此反映強烈。
據豐都縣楊局長介紹,牛糞危害人類健康。據專家論證,平均每頭牛每天最少排泄20千克牛糞。如果按1萬頭牛計算,每天將產生200噸鮮牛糞。如此多的牛糞將釋放大量的有害氣體,對養殖基地和附近環境造成空氣污染。據測算,1萬頭牛一年產生的牛糞,需要4萬畝土地來分解。
此前,豐都縣肉牛養殖基地對牛糞的處理普遍重視不夠,基本沒有牛糞處理設施,99%的牛糞處于堆積狀態,占用大量土地;雨水沖刷后,更是造成周圍土壤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;一些牛糞甚至堆放在公路兩側,過往行人怨聲載道。
肉牛養殖污染問題得到了政協委員們的高度重視和關注。在近幾年的市級及縣級“兩會”上,多次被寫進政協提案里。在縣政協的推動下,縣委、縣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,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的全縣肉牛產業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領導小組,并研究部署肉牛產業規劃調整、污染防治及重點企業環保突出問題整治等工作。目前,縣政府已編制《豐都縣畜牧業發展規劃》、《豐都縣肉牛養殖發展規劃》和《豐都縣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》,集中整治了肉牛養殖場和屠宰加工廠的環境污染問題,對6個畜禽養殖場配套了發酵棚、沼氣池等環保設施。
8月6日,我們來到位于豐都縣高家鎮一養殖場,這里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單體養牛場,存欄量18000頭。我們看到,這里建有生物凈化池、黑膜沼氣池、污水處理廠、有機肥生產車間、牛糞處理設備、牛糞處理機等。最主要的是,站在養牛場附近的山頭上,已聞不到異味。而據附近居民反映,以前在牛糞便沒有得到有效治理之前,可謂“逆風臭八里”。
據楊局長介紹,牛場生產的牛糞便采取牛糞干濕分離機處理,牛糞用來生產有機肥,可賣600元一噸;利用牛糞摻牛尿生產沼氣,沼氣可作為做飯、照明的能源。真正做到了變廢為寶。